那些高高在上的家長們,可曾想過孩子如何看待你?
“母親就像只喜鵲,整天對我嘰嘰喳喳叫個不停;父親就像袋鼠,每時每刻把我保護在他的育兒袋中”
“也許你們認為成績差的孩子一定很壞,但是你們錯了”
“希望媽媽不要老是看手機,多和我交流交流”
“父母應該多花些時間聽我說話,你們說的也許都對,但我也要有自己的觀點”
“父母也應該好好學習,畢竟時代在進步”
“我犯錯時,你們能不能聽我解釋解釋再發火???”
“希望爸爸少抽煙少喝酒,最起碼喝多了以后別發瘋”
……
這些孩子的心里話來自某中學初三的83名學生。本次調查采用開放式作文的形式,要求寫真實發生的事、說出心里話,要寫出對父母的期望。孩子們非常認真地配合了調查,他們從不同角度說出的心里話,對作為“供給側”的成人提供了反思和改革的寶貴“鏡子”。
只有好成績才能換到愛
本次參加調查的初中生,家長大多是個體工商戶、自由職業者和少量的外來務工人員,學歷水平在高中及以下的約占95%以上,屬于低學歷、低收入的家長群體。
經分析計算,83名孩子中有52名對自己所受的家庭教育滿意或基本滿意,約占63%,他們對父母的正面評價多于負面評價,能體會出父母的愛。
正像一名學生所寫的:“我極力反抗,就像在懸崖下的垂死掙扎。后來我才懂得了媽媽對我的愛就像雄鷹對子女的愛一樣,將其從懸崖上扔下,才能讓它們學會飛翔。”
在這63%的孩子眼中,只有少部分家庭的教育行為是有意識、有規劃的,但是方法簡單粗暴,體現為基本上只關心孩子的學習成績,具體行為就是陪著孩子做作業、督促孩子做作業、輔導孩子做作業,成績好了就獎勵、成績不好就懲罰。只有極少數學生表現出對父母的敬仰和感恩之情。
雖然也有家長以理性的態度對待孩子的學習,但幫助孩子分析并提升的能力明顯不足。只有三名同學提到父母有過誠信和禮儀方面的教育,全面的素質教育幾乎無人提起。
暴力和漠視替代了尊重
有31名學生表示對自己的家庭教育不滿意或很不滿意,約占被調查人數的37%。不滿意的原因基本上集中在暴力、專制、酗酒、漠視、離異、家庭不和睦等方面。
“我永遠記得我剛學會珠心算時,我激動地從桌子上隨手撕下一張白紙,準備向父親展示我的神功。父親有勁的大手抽到了我的臉上,我的大腦就像那張紙一樣一片空白。父親吼道:‘誰允許你亂碰我的筆記本?’我在母親的懷抱里哭了一下午,父親沒有道歉,我也沒有道歉。從此我遠離父親的一切東西,包括父親本人?!?/span>
“我爸媽吵架總是拿我的學習成績說事,有時候還會請我吃一頓‘皮帶炒肉絲’和‘搟面杖’?!?/span>
“煙霧繚繞中,一地煙頭,滿屋煙味,讓屋內學習的我煩不勝煩。我說:‘爸,你能不能少抽些?’爸爸把眼一瞪:‘還想管老子,反了你了!’”
以上幾篇作文摘選,反映了不同家庭孩子的成長環境和家教的缺失。
有一篇《父母對我的影響》讓人讀起來很是寒心:“從小到大沒在我身邊一次,也不知道什么是影響,一直在外打工。三個字:不!會!寫!”
文章從頭至尾加上標點符號不到40個字,還全是語病。這40個字,淋漓盡致地表達出了孩子對父母的怨、恨和無奈,反映出他的家庭教育完全缺失的現狀。
有些孩子說自己平時有話沒地方說,說了也沒人認真聽,聽了也未必能得到理解,甚至還可能因此被父母誤解,再次引來拳腳加身。在這些孩子眼里,他們的父母“很暴躁”“愛發火”“脾氣很奇怪,像個火藥桶一樣”“我爸爸是個暴君”“爸媽一般根本不聽我解釋就大發雷霆”……
家長普遍沉迷網絡
盡管這批孩子的家教現狀讓人心情沉重,但本次調研也發現了一個可喜的現象,那就是學生的價值觀、是非觀非常端正,對于家長言行不一、失信失規等不良行為,流露出高度不認同。
“我最不喜歡我媽媽不遵守社會規則,紅燈時過馬路是常事,拉都拉不住。我就是不跟她過去,要不我這10年書不就白念了嗎!”
“我媽就是愛占小便宜,我生病住院時,護士將一把鑷子落在我的病床上,媽媽就把它帶回家了。我問她為什么這么做,她說我缺心眼!我認為這是錯的,與我是不是缺心眼沒有半點關系?!?/span>
“媽媽總是教導我不要沉迷于網絡,但有時我半夜兩三點起來上廁所,看到她還在‘孜孜不倦’抱著手機打游戲,而且她玩游戲一次要用三四個手機……我就希望我媽能改掉沉迷網絡這個壞毛病?!?/span>
從孩子們的敘述中,可以看出他們雖然生活在城市,但是父母的思想觀念顯然沒有跟上城市精神文明的進程,文化素養也沒有隨著城市文化教育而發展,思想深處仍然殘留著農耕社會的糟粕,比如男尊女卑、多子多福、粗暴專制等。
這些孩子不是留守兒童,但是他們中有的人所受到的漠視卻勝于留守兒童,有些父母既不善于言傳,更不嚴于身教。同時,他們家庭的生活并不富裕,父母大多忙于生計,辛苦勞累,暴躁不安,情緒不穩定,無形之中也會給孩子不安全感、恐懼、憤怒等負面影響。
83名學生共對父母提出了169條期望或建議,其中最為普遍的是希望家長能夠多陪伴和交流,關注和理解孩子的內心。很多孩子期盼父母尊重他們,不要太暴力。部分孩子希望父母不要過分沉迷網絡、要換位思考、少抽煙喝酒、不要施加太多學習壓力等。
可見,“陪伴”是這些孩子的最高需求,“家暴”是他們的最大痛苦,“尊重”是他們的迫切愿望。父母提高綜合素質,變得學習進取、誠實守信、生活健康,是他們的美好期盼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