培養孩子抗挫力的三個要點
為人父母,想得更多的是怎樣給孩子創造一個最好的環境,包括衣食住行等物質生活,同時也包括情感、心理等精神需求,惟恐讓寶寶受一點兒精神或情緒上的不良刺激,總是呵護備至??墒沁@樣養大的孩子面對困難容易不知所措,容易退縮、失敗。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:“不要擔心挫折,應該擔心的是怕挫折而不敢讓孩子做任何事情?!蹦且绾闻囵B孩子的抗挫力呢?有三點要注意。
要點一:學會小心地放手
孩子在1歲以后就已經不是完全無助的嬰兒了,他們學會了走路、吃飯、說話、控制自己的身體,甚至已經開始承受各種挫折,比如斷奶、學走路。這時候的他們既很脆弱又特別堅強。他們可能一遇到困難就哭,比如玩積木、擰瓶蓋什么的,甚至會發脾氣,這樣的反應在這個階段是非常正常的。孩子在這些過程中開始體驗“能力——自信——掌控力”這條關鍵的抗挫折路徑。也就是說,利用自己的力量克服困難、成功地做好某件事,獲得信心,并有信心自主選擇和控制自己的行為。在這個階段,父母最關鍵要做好兩件事:
1. 控制自己“幫忙”的欲望
一些父母怕孩子自己處理不好事情,干脆自己動手幫孩子,這樣孩子就沒有實際參與的經驗,無法了解成功的過程充滿困難,以后當他遇到挫折時,就很容易放棄或者發脾氣,或者習慣于依賴成人的幫助。
2. 給孩子足夠的時間
不少家長可能會覺得“我也沒不放手啊”,但給孩子的時間是不夠的。朋友問孩子幾歲了,孩子羞澀或猶豫了一下,大人就已經搶先說了出來;孩子穿鞋,一下子沒穿上,或者費勁地嘗試了幾次以后,爸媽就穩不住了。其實只要孩子還在努力地嘗試,或者在簡單的鼓勵下仍然沒有放棄,就應該繼續等待他們自己尋找解決辦法。
如果你意識到自己有以上兩種情況出現,要做的事情其實很簡單,學會“一分鐘”原則:等一分鐘再出手。給孩子一點時間自己找解決方案,也給自己一點時間思考,是否這件事情真的一定要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做,還是可以容忍孩子選擇他們自己的方式和節奏。一分鐘當然是一個大概的時間,大家可以自己調整,但核心是多一點耐心和寬容。
另外,要注意不要放手太徹底,讓孩子嘗試一些他們的能力還做不到的東西,比如太早認字、學數學、嘗試一些競技性運動、模仿大人畫畫、做一些復雜的家務等,孩子在生理上就還沒有準備好去做這些事情,就會覺得特別沮喪、損害他們的自信心。家長要注意挑選和控制事情的難度,把一件事情分解成一些簡單的步驟,讓孩子一步一步的去嘗試。
要點二:正確地夸獎
如何夸孩子還有學問嗎?一大堆贊美的詞往上堆,每天聰明、漂亮、天才輪著說,看見孩子取得一點成就就趕緊補上一個大大的擁抱和驚喜表情……這樣的夸獎方式未必能幫助孩子打造抗挫折的能力。
斯坦福大學著名教授Carol Dweck在他的思維方式理論中提出,擁有成長型的思維是在任何領域通往成功的基礎,這些人能夠主動挑戰更高的要求,不斷突破能力的天花板。而不正確的夸獎方式可能會導致成長型思維的反面,即固化的思維。
Dweck教授讓一組孩子做了一系列的謎題,從簡單的開始,不斷變難。一部分孩子發現題變難以后開始抱怨、退縮,甚至有些裝作自己本身就對這件事情不屑一顧。這些孩子的思維相對固化,他們在遇到問題的時候很容易停止探索更多的可能性。
在實驗中有那么一兩個孩子面臨更難的題興致盎然,對他們解不出來的那些題感到興奮、著迷。他們就是具有成長型思維的人,對他們而言努力才是最重要的,一切都可以經過努力的嘗試而得到改善。所以他們對挑戰是充滿期待和興奮感的,他們愿意在完成一次次新的任務的時候去感受自我的提升。這幾乎是所有成功者的共性。
那么如何培養這種成長型思維呢?在幼年的時候父母的夸獎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。
夸努力、夸過程,而不是夸特質、夸速度或正確性
我們一起來看一個好的夸獎的例子,一個媽媽在孩子做好一個很難的拼圖以后是這樣說的:“你花了半個小時時間,嘗試了各種辦法,一直沒有放棄,最后在媽媽沒有幫忙的情況下做好了這么復雜的48塊的拼圖,太棒了!你知道嗎,這就是堅持!是一種特別好的品質?!?
這句話里描述了孩子整個過程中的細節,比如“嘗試了各種辦法”、“一直沒有放棄”,也描述了取得的成就“這么復雜的48塊的拼圖”,這些對細節的描述是對孩子正確做出這個成就的方式的總結。最后還告訴孩子“這就是堅持”,這叫做情感反饋,讓孩子很輕松的就在實際經歷中理解了堅持這個詞的含義,并且通過這樣的強化,讓他們覺得這樣的品質是他們可以做到的,從而建立了自信。
要點三:保護孩子的自信
有三種教育方式,會非?!坝行У亍睂е潞⒆訂适Э箵舸煺鄣哪芰?,家長們一定要避開。它們分別是恐嚇、過度控制和當眾揭短。
恐嚇
當孩子調皮搗蛋時,父母為了制止孩子胡鬧,經??謬樅⒆诱f,“你再不聽話就讓警察叔叔把你抓走”、“你再鬧就讓老虎把你吃了”,“你再不聽話,晚上就把你關進小黑屋”等等。雖然這樣做在一定程度上能讓孩子安靜下來,但換來的往往只是短期效果,從長期上來講,沒有讓孩子真正建立起規則意識和自控能力。更糟糕的是,這些話會給孩子帶來相當大的心理隱患,會導致孩子的膽怯和懦弱,這種話術最好從家庭中消失。
過度控制
不少家長對孩子事無巨細的要求過多,超越了他們的年齡和能力,在心理學上被叫做“過度控制”。如果孩子沒有按規定的時間睡著覺,沒有吃完盛好的一整碗飯,沒有在早上該便便的時候如愿拉出來,家長就會批評、斥責孩子,甚至體罰孩子。久而久之,孩子不敢在父母面前說個“不”字,只能服從、不能表達自己的意愿、也不敢輕易去嘗試新事物。這樣做會大大地挫傷孩子的自信心,最終造成懦弱、缺乏勇氣和抗挫折力。被過度控制的孩子長大以后將面對非常多的心理和生活問題。
當眾揭短
家長都有跟其他人交流自己孩子的愿望,小區里爸爸媽媽、爺爺奶奶們三五個聚在一起,最喜歡的話題大概就是評論自己家孩子的優缺點?!拔覀兗疫@個就是特別膽小”、“妞妞上次摔了一跤,再也不敢去搞那個攀爬架了,真是拿她沒辦法……”這種感嘆一出,總是一片附和或評論。有時候孩子闖禍了,家長也立刻在外人面前大聲地批評孩子,而且各種扣帽子、翻舊賬,似乎這樣可以顯示自己嚴格的家教。
這個時候,在一邊玩耍的孩子是什么樣的心情呢?很多家長覺得孩子還小,不需要太注意,但其實孩子的聽力理解能力是遠早于口頭表達就發展起來了的。當孩子每一次聽到來自家長的評價,其實是一種強烈的心理暗示,無形中的刺激會強化孩子的弱點,進一步打擊他們在這件事情上的信心。當眾揭孩子的短,更是會損傷孩子的自尊心,特別是對那些天生比較敏感或膽怯的孩子。
孩子的成長是超越了我們的想象的,不貼標簽、不隨意評判,用成長型的思維去面對他們,控制住我們自己的言語,保護他們幼小的自尊,相信他們能夠突破各種局限、解決各種困難,是每一個家長都應該學會的育兒之道。
